青岛师范大学师资小提琴培训,专业之选
学小提琴的人大概都懂那种“一拉就爱上”的感觉——音色亮得像月光,揉弦时又软得人心颤。青岛不少家长或爱好者想入门,第一个问题肯定是“找哪家靠谱?”其实不用绕远路,青岛师范大学的小提琴培训算得上门槛里的“踏实派”,还有像小演奏家提琴这样的工作室,把高校的专业劲儿和一线的接地气揉到一块儿,刚好接住不同人的需求。
先说说青岛师范大学的老师——这群人真不是“光有学历”的花瓶。要么是央音、上音这类国内顶尖院团出来的,要么留过学,手上不仅有拿得出手的演奏履历(比如某老师拿过全国小提琴比赛的奖),教学生也教了好多年。最难得的是“不套模板”:有的学员乐感好但节奏差,老师就盯着他打拍子,每小节的重音都要敲桌子标出来;有的小孩坐不住,老师会穿插《小星星》《两只老虎》这类小曲子,边拉边讲“这段要笑着拉”“那处要轻得像吹羽毛”,把基本功揉进兴趣里。我见过他们的学生,才学半年,拉《茉莉花》时居然能揉出点“柔”的味道,不是干巴巴的音符堆起来的。
课程安排也不玩虚的——从入门到进阶,每一步都踩得实。入门先练“笨功夫”:拿琴的姿势得对,胳膊抬多高、琴身贴锁骨的角度,老师会掰着你的手调;运弓要稳,不能“蹭”出杂音,左手按弦得准,半音全音的间距,一开始就得练出肌肉记忆——这些基础没打牢,后面拉《梁祝》肯定飘。然后是音乐理论,不是死记“音符时值表”,而是拉《生日快乐歌》时讲“为什么这几个音要唱得长一点”;视唱练耳更有意思,老师会弹一段旋律让你哼,或者敲桌子打节奏让你跟,慢慢把“听得出音高”变成本能。到了进阶,就开始碰不同风格的曲子:古典的 Bach 无伴奏,现代的流行改编,甚至民族的《二泉映月》,每首曲子都要抠“情绪”——比如拉《圣母颂》,弓子要拉得慢,揉弦要轻,像在跟人说悄悄话;拉《新疆之春》,节奏得蹦起来,指尖要带点“跳”的劲儿。
教法学得挺活的。一对一课最“针对”:有的学员想考级,老师会把考级曲目拆成“音阶过关→乐段细化→情感处理”三步,每周盯着练;有的纯粹兴趣,老师就选他爱听的曲子,比如喜欢周杰伦,就教《晴天》的小提琴版,拉会了能给朋友露一手。小组课适合初学者,几个孩子一起练,拉错了互相笑,练好了一起比,老师还会组织“小演奏会”,让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拉,家长坐在后面拍视频——这种“小舞台”比单纯上课更能攒底气。还有多媒体教学,比如放帕尔曼的演奏视频,跟学生说“你看他揉弦时手腕的动作,像在摸丝绸”;或者放交响乐的片段,讲“小提琴在乐队里是‘歌唱者’,要把旋律顶上去”。最实在的是实践——每年组织音乐会,或者带学生去比赛,比如齐鲁情大赛、桃李杯,去年有个初二的学生,第一次上台时手都抖,现在能对着几百人拉《查尔达什》,下台还能跟评委聊“我这段揉弦加了点自己的感觉”。
再说小演奏家提琴,朱老师牵头做的,教了12年小提琴,光带过的孩子就有几百个。他们的课特别“懂小孩”:教持弓时,拿小海绵让孩子捏,练手指力度;教按弦时,用彩色贴纸标位置,小孩觉得好玩,记起来也快。课程分两种:想“专人专教”就选1对1,比如要考十级,老师会提前半年规划,先补音阶的漏洞,再抠曲子的装饰音,连考级时的着装、上台的鞠躬姿势都教;想“有伴儿”就选小组课,几个同龄孩子一起练,上课前先玩“节奏游戏”,用拍手比谁的节拍准,拉曲子时互相“挑错”,反而比单独练更有劲儿。
最让家长安心的是“实践不掺水”。他们是齐鲁情、桃李杯这些大赛的“优秀生源基地”,2018年带21个孩子去齐鲁情,市赛全拿了一等奖,省决赛20个是专业组金奖;同年还带学员上了省青少年春晚,小孩们穿得整整齐齐,拉《春节序曲》,镜头拍过去,每个孩子的表情都亮。这些机会不是“凑数”——比如比赛前,老师会带着练“上台礼仪”:怎么拿琴盒,怎么鞠躬,怎么调整琴凳的高度;上台前五分钟,会给每个孩子抹点润喉糖,说“别紧张,你拉的声音比谁都好听”。很多孩子赛后说,“原来拉小提琴不是关在房间里练,是要让别人听见我的声音”。
其实不管是师大还是小演奏家,核心就一个——让学小提琴的人“不白学”。不是为了考级而考级,不是为了拿奖而拿奖,是拉琴时能感受到“我在表达自己”:开心时拉《拉德斯基进行曲》,弓子拉得快,指尖都带风;难过时拉《沉思》,揉弦揉得慢,声音像在叹气。要是你也想碰小提琴,不如先去试节课——师大的琴房里有阳光,小演奏家的教室有彩色贴纸,拉两下琴弓,听听自己手里的声音,说不定就迷上了。对了,小演奏家的崂山校区在青铁华润51号楼,电话是18561614093,想试课直接打就行——毕竟学小提琴,“手感”比什么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