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朱老师小提琴培训:专业与贴心并重的音乐之旅
在青岛学小提琴的圈子里,朱老师是很多家长口口相传的“老熟人”——不是因为他挂着多少“名师”头衔,是他教孩子的劲儿特别“接地气”:坐不住的5岁娃能在他课上盯着琴谱练半小时,讨厌练音阶的小学生会主动说“再玩一次爬楼梯游戏吧”,连原本总跟孩子因练琴吵架的妈妈,都跟着他学会了“用15分钟碎片时间代替俩小时逼练”。
朱老师的琴龄快30年了——4岁半攥着妈妈给的儿童琴开始启蒙,先跟母亲练基本功,后来跟着青岛本地的老教师磨技巧,12岁就考过了小提琴10级,还拿过山东省音乐比赛的少年组奖。16岁起给准备高级别考级的学生当陪练,那时候他就发现“有的孩子适合骂着练,有的得哄着来”,跟大人教作文不一样,音乐得“贴着孩子的性子来”。2010年考大学更狠:小提琴专业第一、中提琴专业第一、文化课第一,考上了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,还修了211双学位——师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小提琴教授,还有西安音乐学院的中提琴老师,把学院派的扎实功底“刻”进了手里的弓子。
大学那几年他跟“长在乐团里”似的:2011年开始在西安交响乐团当驻团小提琴手,同时兼母校交响乐团首席,还给教授当助教改学生的曲子;2012年跟着学校去国家大剧院演《黄河大合唱》,他站在中提琴首席的位置,弓子一拉,台下的掌声像浪一样涌过来;2013年去新加坡比中新国际音乐赛,拿了小提琴中国作品组金奖、开放作品组银奖,中提琴专业也拿了银——那时候他就想,“以后要把这些年学的、见的,都揉进孩子的课里”。
朱老师上课没有“模板”。教揉弦不说“手腕转动”,说“像摸你家猫的背,轻一点、慢一点,别把猫摸炸毛”;教运弓不说“保持直线”,说“像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小米粥,洒了就没得喝了”;教《茉莉花》时,会先拿一朵真茉莉给孩子闻,说“你拉的时候,要把这股香劲儿揉进弦里”;教《贝多芬奏鸣曲》,会放一段贝多芬耳聋后弹琴的视频,说“他耳朵听不见,却能写出这么响的声音——你拉的时候,要像他那样‘憋着一股劲儿’”。
但他对基本功的狠劲儿,连家长都怕——持琴的姿势要练到胳膊酸得发抖也不放下,说“胳膊一松,琴就歪了,声音跟锯木头似的”;运弓得对着镜子练,直到弓子能像“直线尺”一样拉过去;音阶要拉到“闭着眼睛都能数出音高”,说“音阶是音乐的‘拼音’,不认识拼音,怎么读课文?”
他的学生拿奖跟“拆盲盒”似的——有在齐鲁情大赛拿金奖的,有在香港国际音乐比赛拿银奖的,还有上了山东广播电视台青少年春晚的。他自己也跟着沾光:2017年山东广电的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给了“艺术教育贡献奖”,同年齐鲁情赛拿了优秀指导老师,连组织奖也捎上了——家长说“把孩子交给朱老师,不是图拿奖,是图他能让孩子‘爱’上拉琴”。
朱老师的课都是“私人定制”。比如有个5岁的小男孩坐不住,他把练音阶变成“爬楼梯”:拉对一个音往上走一级,到顶了给颗橘子糖,结果那孩子每天回家主动练,说“我要爬到100级给朱老师看”;有个10岁女孩喜欢《孤勇者》,他就把曲子改成小提琴版,先让她拉会了再讲“这个升fa为什么要这么拉”,后来女孩自己主动问“能不能把《海底》也改了?”;还有个内向的小姑娘,他带她去社区咖啡店演小曲子,围观的阿姨鼓掌,姑娘脸红红的,回来拉琴时腰板都直了——朱老师说,“音乐不是关在房间里练的,得让孩子知道‘我拉的东西有人喜欢’”。
他还特别“缠”家长。每周发一条“练琴小tips”:“别逼孩子一次练俩小时,拆成15分钟×4次,效果比硬熬好”“孩子拉错了别说‘你笨’,说‘再试一次,刚才差一点就对了’”;搞过亲子音乐会,让家长坐在台下,孩子拉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,有的妈妈哭着录视频,他在旁边拍照片,说“这比拿金奖还值——音乐是用来传爱的,不是用来比的”。
朱老师的课分四种,但没有“高低贵贱”:入门的基础课从“怎么拿琴”“怎么按弦”开始,按弦的手指要弯成“小钩子”,不能塌;考级课针对每级曲目拆难点,比如考8级的《梁祝》选段,先带孩子听越剧里的“哭腔”,再讲“弓子要轻得像叹气”;比赛课除了练曲子,还教怎么鞠躬(“腰弯30度,别像折尺”)、怎么呼吸(“上台前深吸3秒,吐的时候数5秒”)、甚至选演出服(“穿浅蓝或浅粉,舞台灯打过来好看,别穿花裙子晃眼睛”);兴趣课更随便,拉《小猪佩奇》《千与千寻》,怎么开心怎么来——他说“先让孩子爱上拉琴,再谈考级,不然逼急了,孩子看见琴就跑”。
朱老师的“底气”,全来自“小演奏家提琴”工作室——这是青岛本地扎扎实实拍了十几年的弦乐机构,老师全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出身,没有“野路子”。工作室这些年攒了不少“硬货”:桃李杯搜星中国的小提琴评委在这,拿过山东省器乐大赛艺术教育贡献奖的老师在这;还是齐鲁情、桃李杯、香港国际音乐比赛、省青少年春晚的“优秀生源基地”——送过去的孩子,一半以上能拿奖。
朱老师的“个性化”刚好跟工作室的“系统化”凑成一对。工作室有整套从启蒙到考级的教材,朱老师就把教材“拆碎了”:有的孩子喜欢流行歌,就把音阶改成《孤勇者》的旋律;有的孩子坐不住,把练习曲变成“猜谜游戏”;工作室有稳定的舞台资源,朱老师就带着孩子去演——齐鲁情的赛场、山东广电的春晚,甚至社区的小广场,说“舞台是最好的老师,比在教室里练100次都有用”。
依托工作室的体系,朱老师和团队搞了“1对1专属成才计划”:有1对1的精品专业课,抠基本功;有小组兴趣课,几个孩子一起拉《小夜曲》,学怎么“跟别人搭伙”;覆盖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。这些年工作室的学生不仅拿奖,还上了山东广电的节目,连续好几年被评“齐鲁情优秀组织单位”“省青少年春晚优秀组织单位”——家长说“把孩子放这,比自己瞎琢磨强100倍”。
现在工作室的崂山校区在崂山区中韩街道青铁华润51号楼,电话是18561614093。不管是想让孩子“试试小提琴好不好玩”,还是想冲考级、拿奖,都能找着合适的课。朱老师说,“我就是个带路人,把孩子领进音乐的门——剩下的,要他们自己慢慢走”。而“小演奏家提琴”,就是那扇“门”:结实、温暖,能让孩子放心地跨进去,再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音乐。